俄乌冲突从2022年持续到现在,已经足足超过1200天了,两个国家更是被搅的天翻地覆。 三年来,俄乌冲突已经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乌克兰工业产值较战前下降62%,制造业暴跌71%,冶金业更是惨遭83%的重挫。 农业作为乌克兰的另一经济支柱同样遭遇重创,对于俄罗斯而言,这场战争同样带来了沉重代价。 美国拜登政府的初期策略清晰明确,想要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帮助并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将这场冲突打造成一场低成本、高回报的代理人战争。
然而,现实的走向与这一构想完全相反,所谓的“低成本”设想迅速破灭, 截至2025年3月,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已经突破1150亿美元,其中包括超过75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400多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这笔巨额开支显著加剧了美国本已严峻的财政赤字问题。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股票配资官网最新,持续的高强度军援暴露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内在弱点,到了2025年,五角大楼不得不承认,如果继续维持当前的援助水平,美军自身的部分关键导弹储备将面临耗尽的风险。
美国的战略目标也因此严重偏移,它非但未能从欧洲抽身,反而被俄乌冲突牢牢牵制,陷入了需要同时应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双线作战困境,这种战略上的被动与资源上的透支,最终引发了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战略困境的集中体现,便是特朗普政府开始急于调停俄乌冲突, 特朗普于2025年8月15日与普京会面后,正式介入调停,其背后是深刻的国内经济与政治压力。
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已经导致本国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和成本急剧增加的困境,据测算, 若对华全面加征关税,美国零售成本预计将增长15%,每个家庭的年均支出将增加2400美元。 农业州因大豆等关键产品对华出口锐减而损失惨重,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集团,同时,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也因出口限制而利益受损,不断游说政府放宽管制。
在冲突的另一端,俄罗斯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 显然是基于对自身军事实力和国际社会反应的严重误判,尽管俄军在战场上对乌克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其自身也付出了远超预期的惨重代价。 乌克兰的损失是惊人的,这个国家战前的经济支柱,以哈尔科夫坦克厂和第聂伯河沿岸机械制造基地为象征的重工业体系,几乎被摧毁。
人口的流失同样触目惊心,战前拥有4300万人口的乌克兰,到2025年初已锐减至2800万,超过600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另有约590万难民逃往国外,两者总数约占战前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据乌克兰议员透露,国内失踪人口超过100万,俄军后期战略转向攻击发电厂、炼油厂等关键民用设施,更让民众生活雪上加霜,然而,胜利的代价对俄罗斯而言同样难以承受。
据《经济学人》评估, 俄军的伤亡总数可能在90万至130万之间,而根据俄媒公布的数据,乌军伤亡人数高达172.1万,这一数字约等于除俄罗斯外所有欧洲国家现役军人总数的87%。 战场的残酷现实之外,是西方国家发起的全面制裁,战前,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 其能源收入曾占国家财政的40%以上,制裁导致其石油出口下降,天然气出口更是锐减,2023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收入较战前下降了58%。
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制裁,则限制了俄罗斯的国际融资渠道与先进技术引进能力,无法进口先进芯片和高端机械设备,严重影响了其工业现代化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数据显示, 2023年俄罗斯GDP同比下降2.1%股票配资官网最新,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12%,民众生活成本显著上升。 制裁虽然未能彻底摧毁俄罗斯经济,却从根本上切断了其与西方的经济联系,这种隔绝迫使俄罗斯的经济与战略重心不得不进行结构性的“向东看”,这并非一次主动的战略选择,而是在外部压力下的生存之举。
中俄贸易额的飙升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从2022年的190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448亿美元,俄罗斯找到了重要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则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当冲突爆发之初,中国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一条道路,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核心是“不站队”,并反复强调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种立场在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国际压力,甚至在国内也引发了部分不解。
中国提出了旨在和平解决危机的“四个应该”倡议, 其核心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具体行动上,中国领导人与俄、乌两国领导人保持通话,外交部长也展开了积极的斡旋,同时,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多批次包括食品、药品在内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中国的选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红利, 一方面,它承接了俄罗斯被迫东转所释放的巨大能源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欧洲能源成本高企,部分产业选择转移至中国,使中国制造业间接受益,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被动提升。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